調試助聽器的目標是獲得適合佩戴者的增益和輸出設置。</p><p> 盡管各個助聽器廠家驗配軟件都提供了各種處方公式以及由處方公式計算出的增益和輸出的目標值,但仍有使用者不甚滿意,這并不是驗配軟件、處方公式或者選配流程的問題,而是因為使用者個體因素和聆聽環境有所差異。</p><p> 原因</p><p> 每一個弱聽人士的聽力損失時間和程度,其聆聽習慣和需求以及對助聽器的期望都是不同的。然而,助聽器處方公式所提供的增益和輸出的目標值是大多數患者的統計平均值。即使經過個體RECD校準,助聽器使用者對助聽器響度還有可能存在著不滿意。</p><p>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助聽器行業陸續推出“可訓練的”和“自我調節的”概念。所謂“可訓練的”助聽器,是指提供給助聽器使用者更喜歡的增益和頻率響應。通過使用這些按鈕,使用者能調節助聽器來適應日常生活中變化的聲學環境。</p><p> </p><center><img alt="" src="/upfiles/201904040150443525.png" width="440" height="250" /></center><p></p><p> 在這個過程中,助聽器根據環境的聲學參數和手動調節控制按鈕的信息,其增益和頻率響應會自動修改。當數據積累至一定程序,助聽器就能完成“訓練”,獲得使用者在不同情景下的最佳增益需求。</p><p> “可訓練的”功能亦可稱為“學習”功能。</p><p> 助聽器可訓練技術基于數據存儲技術之上。數據存儲實時記錄下助聽器佩戴者使用助聽器的一般狀況,包含佩戴時間、程序使用、音量使用以及分析佩戴者生活環境的聲學參數等。</p><p> 雖然數據存儲提供了很多患者信息,但仍需要聽力學家或助聽器驗配師專業的分析才能做出進一步精細調試。這個技術仍需要患者多次返回驗配中心或醫院進行調試,而“可訓練”的助聽器就能減少患者往返的次數。</p><p> 舉例</p><p> 進入調試界面,選擇“個性化”,其中“數據記錄”除記錄使用助聽器時間外,還可將使用者的程序使用情況及環境使用情況記錄下來,其結果可為驗配師提供調試方向。</p><p> 如驗配師為佩戴者設置“安靜程序”、“噪音程序”程序,在讀取助聽器時發現,佩戴者使用“安靜程序”30%,使用“噪音程序”70%,驗配師由此了解到佩戴者噪音環境使用居多,可在進一步詢問下對“噪音程序”進行調整,如降噪、方向性麥克風方面的調試。</p><p> 另一優勢為在每個程序中,可記錄佩戴者使用環境的情況。佩戴者在安靜環境及噪聲環境較多,語音環境較少,則驗配師可將方向性麥克風系統的等級降低,只開啟全向性即可。</p><p> “解析”功能為助聽器的學習功能,驗配師可調節音量學習范圍,最大值往上+6dB和最大值往下-6dB指的是佩戴者音量調節的范圍只有在此范圍內調節時,才被認為是有效的音量調控,會被助聽器學習。</p><p> 進入“設置”——“助聽器設置”可調節助聽器的壓縮及頻響,其結果被助聽器記錄并學習。助聽器每天都在“學習”、“分析”使用者每天所處的環境,根據使用者對音量、程序等的調整,自動設置至最符合使用者需求的狀態。</p><p> 更多詳情請登錄聽覺有道助聽器www.padesign.cn</p>" />